提升交易维度 穿越牛熊轮回
在中国股市没有股指期货时,我们能规避风险的方式非常单一,只有能够成功在顶部把股票全部卖掉,这才是成功规避风险的方式,或在下跌过程中通过不断减仓卖出股票降低仓位才能规避这样的风险。我想,金融衍生工具的意义是在市场动荡、牛熊轮回的过程中帮助各类投资者规避风险。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股票投资基金、对冲基金,PE/VC、产业基金及并购重组基金。
这就是我想讲的主题——提升交易的维度,我们说一维是股票,因为股票只有一个方向,只能通过买入上涨,牛市时才能获利;股指期货是两个方向,可以做多和做空,我们不需要期待牛市,只需要判断市场的方向;期权是四个方向,通过期权可以管理我们的风险。但是我们讲第三个维度的期权并不仅仅限于期权,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每种衍生工具起到的作用不同。
综合提升交易维度
提升交易维度的机构也是非常宽泛的,我想强调的是并不是仅仅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需要提升交易的维度。个人需要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个人资产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像在二级市场管理资产的公司,需要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那些做定增、做产业投资、做企业重组并购的这些基金,同样需要金融衍生工具在风险上的管理。
从资金的使用效率来看,融券做空的效率是最差的。你有多少股票,你就要去融券做空多少相同的股票,你才能覆盖全部的风险,股指期货就会更好一些。股指期货是一比十的杠杆,所以如果要覆盖全部的风险,相当于只拿出实际现有资产的百分之十的仓位就可以全部覆盖所有的风险。期权的杠杆比例可以更大,从资金的使用效率上来讲,期权可以做到用更小的资金来覆盖全部仓位的风险。
从效果上这三种有所不同。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与资产一样都是线性的,它覆盖了风险就放弃了收益,但期权在对冲风险的效果上显得更加具有优势,除了对冲风险以外,通过期权的非线性特征,还能够保证市场走势平稳之后的资产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通过期权对冲风险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不放弃获得收益的前提下(市场向好),有效规避风险。
产业资本亟待期权护航
个人投资者和在二级市场管理资金的机构都需要用股指期货和期权来对冲市场可能出现下跌的风险,但是这样一个金融衍生工具的对冲所带来的好处就是不需要通过卖出手中的股票来逃避市场的下跌。这也是为什么我把金融衍生工具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强调的一个原因,在这次的市场下跌过程当中,如果每一个人都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自己股票的风险,他们就无需卖出手中的股票,而现在大家都蜂拥去卖股票时导致了市场流动性的缺失,然而导致市场风险进一步释放的实际上应该是产业资本、大小非的解禁、大股东的减持,这部分机构卖出股票的数量相对更大,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更高。
无论是定增、并购重组还是产业资本的长期持有,都需要用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它的风险,提升这些产业资本在市场中交易的维度、管理风险的维度,来实现穿越牛熊的轮回。
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从资金量、资金使用效率的情况上可以看到它们明显的差距,期权对于产业资本来讲,管理风险会更加有效,所以可以给这些定增或是产业资本提供期权管理风险的解决方案。产业资本,或定增资产并购的企业更注重的是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价值,如果锁定期是三年,市场会经历牛熊的轮回,对他们来讲只是经历了一次过山车,收益只是账面上的增长和缩水。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起到两点作用,第一个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额外的收益,第二个是实实在在的去管理市场波动的风险。
在管理风险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为当这些产业资本、大小非、持有股票定增的企业,他们股票的风险被规避,利润被锁定之后,便不需要去大宗市场或二级市场抛售股票,他们的利润已经被锁定,抛售股票的压力就会降低。
对于产业资本来说提升交易维度的优势是,这些企业还是进行原有的投资操作,按照原有的投资模式去筛选企业、投资企业,参与并购重组、参与IPO、参与定向增发,还是原有的商业模式运作,但是加入了期权来管理风险,企业可以在股价高位用期权或其他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利润,根据市场的波动,随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锁定股价到达高位之后的利润。
用期权、股指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少的,只用5%—10%股价波幅所产生盈亏的资金就可以覆盖企业全部投资的风险。如果企业的投资周期足够长,在三到五年的投资周期里,用很少的资金量不断的在这个市场的波动当中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当定增或限售股到期解禁时,有了期权的风险对冲,市场不用担心机构退出时集中卖出股票的风险,也不用担心大的机构会在市场下行是集中时段抛售股票给市场带来压力。因此,丰富金融衍生工具,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可以使长期持有股票的机构更加稳定长期的持有各自所选择的标的,集中卖出或者集中抛售的情况将会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加入而逐渐减少。
原文链接:https://www.qiquanji.com/post/6020.html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